廢除死刑-複雜又迷人的難題

廢除死刑一直以來都是個迷人的難題,這個議題表面上簡單、好懂,然而細究後卻又極具深度。刑罰究竟是為了安撫被害者及其家屬,或是為了預防犯罪行為以穩定社會,又或者兩者兼具?這其中的爭點很難論述對錯,往往取決個人選擇的價值。

廢除死刑-複雜又迷人的難題
廢除死刑-複雜又迷人的難題

廢死的論述大略可以歸納為如下四點:

  1. 人權很重要,而生命權是所有人權的基本,因此國家不應剝奪人民的生命權,與再融入社會生活的機會。
  2. 承上,社會環境對犯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,因此並不應該以剝奪生命權作為懲罰手段。
  3. 若遭誤判而被處以死刑,後果將無可挽回。
  4. 執行死刑等同滿足應報心態,等同變相鼓勵家屬動用私刑。

而反對廢除死刑針對這三點的回應大概是:

  1. 判死刑的罪犯通常代表已無法再社會化,無法融入社會生活,因此將其永久隔離;而無期徒刑不得假釋可能會增加越獄、監獄暴動等不確定因素。
  2. 社會環境的影響並不能否定罪犯有獨立思考、判斷之能力,若罪犯有精神疾病等特殊狀況法官當會考慮減刑。
  3. 科學採證的進步,提升法律人士的專業素養可以降低誤判機率;縱然江案冤死,近期的蘇案即被平反。
  4. 死刑的應報功能,防止私刑氾濫。

針對死刑無嚇阻力有一個論述:我們可以將犯人粗分為兩類:第一類是衝動型犯案,一時情緒激憤行兇殺人,完全不會考慮後果;而另一類是經過縝密計算的智慧型罪犯,他自認不可能會被抓到,因此也不在乎會受到什麼懲罰。QED,死刑無嚇阻力。

然而這樣的論述並無法駁斥,某一部分縝密計算的罪犯有可能考慮到被判死刑的後果,因此打消了行兇的念頭;或衝動型的罪犯可能聽到旁人大喊「殺人會被判死刑」,於是放下屠刀立馬就擒?當然,支持死刑者也很難拿出證據去說明上述是真實狀況。

而各國廢死前後的犯罪數據,不是沒有精確的分離「輕罪」與「重罪」,就是因為有其他配套措施,導致死刑與威嚇力之間的關係仍然難以被論述。

所以廢除死刑這個議題,終將回歸為每個人心中的價值為何?生命權是否那麼的至高無上?社會的影響力是否大到足以撼動個人導致偏差行為?我們應該給科學判案多少信心,有多少誤判的案件被埋在陰暗角落?死刑的「應報」心態究竟是良善的或是邪惡的?

每個問題都是價值的取捨,願明天更好。

2 關於 “廢除死刑-複雜又迷人的難題” 的評論

  1. 針對這個問題我早就和廢死聯盟討論過了.. 我問說如果假設是遇到像鄭捷那種現行殺人犯, 沒冤死的可能, 會支持判他死刑嗎? 結果繞來繞去還是在人權…… 什麼冤死根本假議題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數學難題 * 限制時效已用盡。請重新載入驗證碼。